跨越山海,以中文为桥—汉语教师志愿者叶子祥的曼谷教学札记
(通讯员 孙婵)当清晨的佛寺钟声与琅琅中文诵读声在曼谷校园交织,23岁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叶子祥,正用一堂融合泰式文化的语文课,悄然连接起不同信仰的童心。

作为外语与艺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叶子祥今年通过学校国际交流项目赴泰国开展汉语教学实习。在多元文化碰撞的课堂中,他见证中文如何成为跨越宗教与地域的纽带——佛教家庭的孩子与头戴纱巾的伊斯兰学生并肩学习用中文描述宋干节泼水习俗,甚至共同探讨“斋月”的文化内涵。“中文课让我们成为朋友!”8岁的泰国学生皮姆用稚嫩的中文说道。

青涩讲台的蜕变
初登讲台时,面对活泼好动的泰国学生,叶子祥曾因课堂管理手足无措。在导师手把手指导下,他学会用芒果教“甜”的发音,用泰式木偶演示“你好”的肢体礼仪。“教学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热爱”,导师的箴言让他领悟教育真谛。如今,他设计的“中文+泰国节日”课程,已成为该校最受欢迎的选修课。

湄南河畔的“青普话”情谊
在曼谷的夜市烟火里,叶子祥与青海某大学的志愿者队友们结下深厚情谊。他们用混合青海方言与泰语的“青普话”点烤鱿鱼,更将高原文化带进课堂——当青海队友用“牦牛”举例时,泰国孩子天真发问:“牦牛爱喝冬阴功汤吗?”笑声中,文化差异化作理解的温度。

“中国胃”里的教育温度
让志愿者们感动的是泰国校方的细致关怀:学校不仅提供带空调的教师公寓,校长更亲自对接食堂定制“中国菜单”,每天用微信询问“今天想吃辣吗?”这份尊重,让身在异国的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未来之约
这段经历重塑了叶子祥的职业规划。回国后,他计划专升本深造,并推动“中文+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我和青海队友约定,未来要带更多中国学生来泰举办中文夏令营!”他说。夕阳下的校园里,泰国学生们用泰语和声唱起中文民歌《茉莉花》——那些不够标准的发音,恰是文化交融最动人的和弦。